2011年10月31日星期一

至尊母圣母度母之略传

(至尊母圣母度母)

若修持綠度母,務須先了知此法之根源,至尊聖度母了義及不了義等略傳。了義之度母,乃一切諸佛之行業體所現化之至尊聖度母相,因此至尊聖度母亦稱為諸佛行業之主宰。

不了義之度母為度化眾生故,於無數劫前人壽極長時期,有佛降世於聚光明世界,名號鼓聲如來,宣揚佛法度化眾生。彼世界之國王生有一女名稱慧月,其女天資聰穎慧心獨具。八歲時之元月初八日上午八時,於鼓聲如來足下皈依三寶趣入佛門,並從彼時起,以二十四個小時為一日,三十日為一月,十二個月為一年,如此無有間斷之一兆年時間,歡喜供養鼓聲如來及其眷屬、聲聞等,集此福德資糧之後,受持菩薩戒並發菩提心,始成初道菩薩。

鼓聲如來之眷屬諸比丘等,讚嘆慧月公主之功德,並策勵建言:「汝應轉男身,並善發誓願弘化利眾生,當可速成佛。」慧月聞後答言:「無始至今日,修行求道者,莫不以男身,成就佛果位。我今願立誓,初時發菩提,中期聚二資,終究證勝位,如此三階段,不改女性身,乃至虛空盡,救度諸眾生。」

如此立下昔日諸佛未曾有遇之殊異大願起,慧月菩薩即於宮中早、晚功課時間勤修持定。如此精進不輟歷時一兆年,證得不生法忍定,亦即大乘見道法忍定之類別,名為度一切定。復依此定之功德作用,於一早課時間廣度世間道眾生,至出世間之忍見道,若所救度眾生數未及兆,則不進午食,於一晚課時間亦復如是。因彼每日早晚使令眾生由凡入聖,且救度眾生日有二兆,更且彼身殊為女性,因此人人改其慧月舊號,另立新名「聖度母」,以此標榜不共特殊功德。

密法具量弟子的基本条件

密法具量弟子,虽有众多条件,然而最略,亦须俱备如下所说内容:

第一、[布施誓言未破犯」
即弟子欢喜承事上师,常行法及财等布施,且於誓言戒律,丝毫未破,精勤守护更逾自己生命。

第二、「无有疑妄」
对於上师,本尊,三宝等,悉无凡执疑心妄想,能善依止。此故
《胜乐律源续》云:
「此乃自生出有坏,特别本尊唯一尊,殊胜口诀赐予故,金刚上师胜於彼。」
《金刚手续》亦云:
「唯认上师之功德,任时不可视为过,若持功德获成就,视诸过失无成就。」

第三、「禁行」
对於所受禁行,所谓禁止褚恶、奉行诸善,及经所摄一切禁行,随时守护,毫不违犯。

第四、「柔恭敬勇士]
行者身语意三极不粗暴,谦卑虔诚恭敬勇士上师。

第五、『持如来教」
行者对於所获如来教法,信心坚固,如法修持,並且不因任何逆缘,有所退没。

第六、「续隐藏」
行者对於所获密续及其续义,依法於非熟机至极隐藏,外相犹如一般心地善良,未有信仰之常人。

第七、「不瞋恚」
行者常修忍辱以及慈心,瞋恚不令现行。

第八、「具大悲愍」
行者於一切具心(众生),任运出生犹如良母爱独子般之大悲心。

第九、『勤修
行者精勤修诵上师及本尊瑜伽等佛法。

第十「精安住静中」
行者对於所缘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有漏皆苦、涅槃寂静、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生圆次第等诸道次第,无不专勤精进安住静虑以作修持。

第十一、「慎畏因果
微细因果,深奥难测,乃至较於空性,更难了彻,唯独成佛,乃能遍知,是故行者对於善恶因果报应,深心敬畏,奉行诸善,禁止诸恶。

此故,对於具量弟子,释佛於《吉祥金刚怖畏续》中云:
「布施誓言未破犯,无有疑妄、胜禁行,
调柔恭敬勇士师,坚固执持如来教,
续隐藏及不瞋恚,具大悲愍、勤修诵,
精进安住静虑中,慎畏因果报应等。」

复次,作一具量弟子亦须广大福报,如彼至尊喇译金刚称一般,此故,巴铷太师云:
「普遍说密法殊腾道,如大海佛法最精华,
於今生即可得成佛,人福德不足得不到,
尤其是金刚怖畏法,更殊胜於他任何法,
此佛法最深最究竟,人福德不足修不得,
欲得到如此胜善法,须黄金如同须弥山,
母空行欢喜须荟供,父上师欢悦须承事,
心信仰不变复坚固,能修行能忍能苦行,
汝能否做到此五法? 无此些所传悉浪費,
吾並非隐藏谈价目,此法内空行心命具,
随意说违令遭祸殃,汝毋须勉强善男子! 」

如是若已具量弟子,悉皆必须修持上师瑜伽,善修上师瑜伽,则一切地道功德,速时增长,乃至速获金刚持位。不善修持上师瑜伽,地道功德甚难增长,成佛遥遥无期,修持上师瑜伽,诚然至极殊胜,此故宗喀巴大师云:
「复次今生来世诸善资,重重嘉善缘起之根源,
先寻宣道圣者善知识,而後思行如理勤侬止:
见巳纵遭命难亦不舍,依教修持供养令欢悦,
瑜伽士吾亦然如此修,欲求解脱汝亦如是行。」

《誓言三严王续》中亦云:
「相好庄严焰燃佛,虽专观修十万劫,
等如念师亿分一。近修持诵百万遍,
未如师号诵一返。乃至圆次长劫时,
若舍万物专一修,仅观上师住自心,
只等於此百万一。」

因此,自己上师与至尊宗喀巴无二无别繫於欢喜世界之上师瑜伽,如是修行方法,悉皆引用耳传扼耍,並及别馀经续精华,互相融会。於日常行住坐卧中,随时易於受持念诵、至极精简,道悉全圆房修偈颂散文耳传明晰,如此修持,亦分为三:前行、正行、结行。

供海龙

供海龙的意义在於以这些宝贵的供物尤其是烧供(火供)灰能令受供之海龙及无量眷属欢悦,并祝愿海龙及其无量眷属速時成佛。以此因缘,海龙將生生世世大力护持佛法,并能满足信众的愿望,事事如意,财富與智慧速速增长,一切如意吉祥。

佛的五蘊现化五方佛,五蕴(色、受、想、行、识)显现五色光明(白、黃、紅、绿、蓝),宝袋备有5种颜色(白、黃、紅、绿、蓝)供信众选择,每个颜色说明如下:
白色代表大日如來表征清淨無碍,黃色代表宝生佛表征智慧增长,紅色代表無量光佛/阿弥陀佛表征理想圓滿,绿色代表不空成就佛表征事业顺利,蓝色代表不动佛表征平安穩固。

随缘、随缘.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快撒点草种子吧!好难看哪!”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 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 “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 “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师父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 原本光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 师父点点头:“随喜!”

佛教徒是不是一定要吃素?

答:佛教徒正確的觀念,不一定吃素也不一定吃葷,看修學者依什麼樣的學處,所以在密法的「事部」是吃素的,而「無上猷釓」則是葷素不拘,但葷素都要如法加持,像蔥、蒜、肉等都要如理淨化。於樂空無別當中,淨化變成五肉五甘露,五肉則表五蘊轉變成五方佛,五甘露表五大轉變成五個佛母,就是依四全淨修持的學處,直 接轉化變成依與依壇城,佛與佛國土。

當時釋迦牟尼佛的僧團,在托缽時大眾供養甚麼就吃甚麼,葷素不拘,以悲愍當中持咒淨化,因此不但沒有罪業,也不會違戒,反而變成善根修行,也廣結善緣,故若以食其肉之因緣,於悲憫中來轉化為未來度化之緣,於此善巧方便自他悉皆獲得利益。所以有人說吃葷如同殺生破戒,這是不對的,因為殺、盜、淫、妄、酒五個根本戒 當中,殺生破戒也必須是殺人,而且也要有殺的動機,更要有加行、正行、結行才算真正破戒。若是殺畜生也必須要有前行、正行、結行,才算是違犯輕戒,所以犯戒跟破戒,是不一樣的存在。因為破戒必須要根本的重戒,像菩薩戒重罪的部份,也必須要俱備四種纏縛﹝不视罪過、不改欲行(數數而犯),喜餍(執為功德)、無慚愧﹞,不然 也不會破戒,而且以佛所說,開許、遮止、受持、違犯等差別,也是依各各所受之戒律與學處,而有所不同。

但 基於佛教之戒殺,且為了培養慈悲心,因此雖然殺畜牲等只是輕罪也不要有所違犯,即使只是小小的蟲蟻,也不能生殺害之心,因而佛教於鼓勵吃素。不但可讓鈍根之眾生長養慈悲心且更利於生菩提心,對現世色身之健康與環境之保護,也有莫大的幫助,因此對於順應此根機之眾生來說,吃素則無論是世及出世間,都將 有其極大之利益。但對於既已成死亡事實之眾生,佛為了悲憫度化與它们廣結善緣的因故,因此特別開許食用淨肉(不故殺、不為我而殺、不看殺、不聽殺、不疑殺)。只食用净肉是為了遮止眾生因殺生害命而墮入因果業報中,深受苦報之果。

所以佛教不一定吃葷也不一定吃素,無論大、小乘或顯或密都一樣。有些經典中鼓勵吃素,有些經典說可以食淨肉。鈍根的經典如楞嚴經、梵網經有說:食眾生肉即吃父母肉。意思是众生在過去世中都曾為父母,不是说今生都是父母。而且以因明中來說,眾生不是眾生的身體,因為未出世間之眾生會去輪迴,身體是不會去輪迴的,而眾生是補達釓拉(生命者),身體則不是補達釓拉,身體是色之堆塵所集,所以食眾生肉並不是吃父母肉,更不會是在吃眾生。但是受梵網經菩萨戒的人不可以食肉,因为是属于钝根的戒。而利根经如猷钆(瑜伽)师地论等利根菩萨戒食五净肉则不犯戒,但必须要加持清净。但是有特殊能力得人即使殺也沒有問題,因爲是超度。所以为什么二地菩萨以上杀人都没有罪。但這是對真正有能力的人來説,像一般對空性、道谛、灭谛都没有正确的了解和通达的人是不可以的这么做的。比如印度教砍羊的头就说是超度是完全错误的。连道谛、灭谛、空性都搞不清楚怎么可能超度?这么讲的话是佛经有错吗,既然都是佛所说的。当然佛是不会有邪见,这是对不同根基的众生而有不同的说法。所以提婆达多骂佛“前面讲一套,后面讲一套,对也是佛讲的,不对也是佛讲的”是因为提婆达多不通达佛的教法才有各种偏执。而佛是善巧广利众生所以宣扬不同的法。

一般錯誤的講解則說藏傳佛教,乃因西藏或印度的地理環境因素使然,而才不得不殺生食肉,殊不知佛教流傳到中國后,才變成提倡吃素,而在佛陀時代釋尊與諸大弟子,以及五百羅漢和所有的弟子,絕大多數都沒有吃素,即印度原始佛教都這樣。因而釋佛在鈍根的經典中,雖然說不允許吃肉;但卻對提婆達多對其弟子所規 定的“五法”中之一的「不能吃肉」說是邪法。这是因為提婆達多持吃素之執見,不能圓融釋佛所說教法之故,而並非吃素戒殺不對。在提倡食素之同時必須俱備佛之正知正見,才不致於落入一般外道所持之執見,而與佛所宣法義有所抵觸,或甚至相違背。

柔德音(文殊菩薩), 在曼殊師利請問經中就問釋尊說:為何釋尊有時說要斷肉?有時卻說可食肉?那釋尊就回答說:對欠缺悲憫心且很難生出菩提心之眾生,就要為他說斷肉;若對具悲憫心,且對生出菩提心並不困難的眾生,則不用斷肉。由此可知,釋佛乃因眾生之種性與根器不同,而說鈍根和利根不同之經,且鈍、利根各有不同所依之戒 律、學處與修持方法。不可因一己之偏頗固執,而猶如釋佛時代之提婆達多,因为對佛前後所說教法不能通達而產生誤解與惡見,罵佛、謗佛甚至害佛殺佛。現在一般對於吃葷或吃素有頗多錯誤講解,就如同當時之提婆達多持吃素之執見一般。

而且在如賢愚經裏,佛雖然說可以燃燒身體及手指來供佛;但於一切有部及利根的經典中,尤其是密法,燃點戒疤或是傷害身體等行為則又變成違越戒律、違 背學處等不如理之行為。佛教導眾生主要以智慧為主,依眾生之根器而應機說法。故於曼殊師利請問經中:「佛復告文殊師利,以眾生無慈悲力,懷殺害意,為此因緣故斷食肉。」由此可知釋尊說明了為何要眾生斷肉的道理。釋佛不只以眾生有無慈悲力,而要眾生斷或不斷肉,而是更以有無清淨心,來分別貪嗔癡有無染罪,此在諸多慧藏經文中都有所記載。所以佛所宣揚之法教,在於眾生之根機(有無慈悲力),或眾生之境界(有無清淨心)之差別,而應機說不同的法,而不在於固執或偏頗在某一事项上之修持方法。

所 以佛教的教法中,無論是對小乘共同的戒、大乘的菩薩戒或不共的密宗戒,都非常的圓融善巧,因此對於釋迦牟尼佛,所講解的戒的學處,全部要通達圓融,而不是只偏執於自己的學處。

真正佛教的素指的是三甜三白,也就是白糖、紅糖還有蜜糖這三甜,以及牛奶、乳酪、酥油三白,而不是現在吃素菜或是豆製類的食品這樣 的素,因此佛教吃素的意義,及所吃之素食,也跟一般道教吃素是不一樣的。但因國土文化之不同,也可因應而隨順融通,然而如對吃素之意義不瞭解,只是一味的附和或排斥,如提婆達多當時之執見,才被佛斥為邪法,而且也將會變成修持的障礙。

佛教徒若是依學處,需素食者則應鼓勵,幫助其培養慈悲心,依戒續的學處不可令之違越,若是葷食也應如法加持,於悲憫中依學處來唸誦、觀修而淨化,則方為 如法如理,於自他亦皆能獲得大義。因此不論葷素,都應如理依釋佛所宣法之根據,不偏頗亦不輕易逾越,如此於自他才能皆得利益。


文:依尊种菟仁波切

皈依的内涵-----皈依与皈依处

我们是不是佛教徒?佛教徒与非佛教有何区别?这是作为一个佛弟子首应深切探讨的课题。
是或不是佛教徒是以有无皈依三宝为准,作为一个佛教徒基本上应先了解三宝的功德利益,而且要到对三宝的功德由衷地生出净信心与随喜赞叹的心,如果没有这样的意乐就不算是佛教徒。

那要如何皈依三宝?首先应对轮迴,尤其地狱的苦难生出恐惧,这将更加深对三宝功德的胜解心,因为三宝是苦难具心(众生)的唯一怙主,只有依靠三宝的功德,才 能拯救我们脱离轮迴,尤其地狱的苦难。这是正式的皈依,也是意的皈依,依此动机为基础,口念四皈依:「南无咕噜贝」(皈依上师)「南无布达雅」(皈依佛)「南无达嘛雅」(皈依法)「南无桑嘎雅」(皈依僧)----- 这是語的皈依。

我们为什么要皈依?皈依三宝的原因是什麽?亦需详加思惟了解,不能真正得到皈依,皈依的因有二种,其一是自、他的苦难...等,对自、他的苦难烦恼生出恐惧心,畏惧因此坠入恶趣之中,其二是要消除坠入恶趣之恐惧只有三宝是唯一之依靠,相信只有三宝才能解救我们脱离轮迴,对三宝生出胜解心,信任心,这是皈依主要的因。

其次三宝各自具有解脱轮迴的功德:

一.佛宝:
身功德: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无量世的修行功德所形成。
语功德:具足六十妙音功德。
意 功德:具足断除烦恼障、所知障、和无馀习气的功德。佛具足遍知一切法的究竟智慧,于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观掌中庵摩罗果。另外,对于有情具心(众 生),具足无量的慈悲心,怨亲平等不二;又对于利益自、他具足圆满无碍的无上大威德力。像前述之身、語、意圆满具足大悲、大智、大力的无上功德,称之为 佛,也就是佛宝。

二.法宝:
胜义法宝:法中最为殊胜的,即是胜义法宝。因为胜义法宝可以对治烦恼、断除烦恼,进而解脱生死轮迴之苦。内容包括断除烦恼所证的灭谛,和圣道者相续中对于所 断烦恼对治所具备的道谛,简而言之,即是以灭、道二谛为内容的法,修行者依道谛的内函产生对治烦恼的力量,将一切的烦恼灭除,证得涅槃境界。

世俗法宝:即世尊所说能究竟使具心(众生)离苦得乐的一切无颠倒的胜妙之法---经藏;和诸大菩萨为使具心(众生)易於理解佛语而对经藏的注疏----论藏;还有异生相续所要断除十不善的尸罗----戒律等。

三.僧宝:
指已证得圣位的补特伽罗(已出世间未成佛前的补特伽罗都称之为僧宝),摄法经有云「于诸僧伽应如是念,谓说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于法,供养于法,作法事业,法为行境,法行圆满,自性正直,自性清净,法性愍,成就悲愍,常以远离为所行境,恒趣向法,常净行」。
以上是简单的介绍三宝。

至于依靠三宝使具心(众生)离苦得乐的方式,有如下述:
佛宝有如良医,具心(众生)因贪、瞋、痴等烦恼重病、以致轮迴三有苦海之中,不得解脱,有如生了严重疾病的病人;要解脱病苦的恐惧,必须了解病情、病因、进 而依靠良医,给与对症的良药,始能药到病除,而我们找世尊如实地了解具心(众生)的疾苦,以及致苦之缘由,並且对于如何脱离这些苦难创设了正确的善道,具 心(众生)如依靠佛陀的教法如实修行,即能离苦得乐,解脱三有轮迴之苦,所以说佛宝有如良医。

法宝就像灵验的妙药,可将烦恼重病连根拔除,因为依照佛陀开示以道、灭二谛为内涵的法,如实行持,即可将流转生死的苦因,烦恼障及所知障彻底灭除,使具心(众生)究竟离苦得乐,远离一切恐惧。

僧宝有如善良、细心的护士,随侍病人身旁,遵奉医王之指示,给予病人无微不至的照顾,至病人脱雕病苦为止;而僧宝为了使具心(众生)脱离三有轮迴之烦恼病苦,依照世尊的教法修行,並进而指导,鼓励具心(众生)追随世尊的教法修行、以达到究竟的离苦得乐。所以僧宝有如护士。

一 个病人对于医生所开的药,如不接受、不服用,即使遇到再好的良医、再好的护士,都不能为患者解除病苦;相同地,皈依三宝后,如果不依照世尊开示的教理,去 真心修行,佛、法、僧三宝有什么力量能熄灭具心(众生)的烦恼、无明大病,解脱生死轮迴的苦海?经典上有载:「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具心(众生)苦, 非移自证于馀者,示法性谛令解脱。」即为最好之明证。

综合以上所述,大家都应该正确的理解三宝的功德,以及皈依三宝的方式,依从正确的方式皈依三宝,並且要永久的---尽未来际直至成佛为止,從共皈依乃至不共皈依,这是非常重要的,像这样的皈依,才是真正进入佛法之门,也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

至於皈依三宝之後,应该学习的内容---皈依学处亦有不少,简而言之,皈依佛即不可皈依邪魔外道及诸馀天神,皈依法应对具心(众生)慈悲远离杀害心及违背一切善,皈依僧即不可与外道共住及不可皈依外道为善知识。另外对三宝应起至诚恭敬之心,比如说面前虽仅见到一尊佛像,即应观想见到了真正的佛宝,听闻到一句佛法,也应视之为真正的法宝,见到了一位出家僧人,也应该视为真正的僧宝,生出这种至诚恭敬之增上意乐是很重要的。

佛陀教育儿子的故事

佛陀的儿子罗睺罗,十几岁时随佛陀出家,很调皮,常喜欢说谎作弄别人,但因他的身份很特殊,因此僧团中无人敢加以纠正,以致日久渐生不良习气。佛知道后决心加以教训。

有一天佛命罗睺罗端大盆水洗佛的双足,洗后就问他说:“这些水可以喝吗?”“不,不能喝。”佛说:“这盆水一旦变脏后就不再受人珍惜,而至被人丢弃。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如果常常说谎,以后也就不再被人信任,你知道吗?”罗睺罗听后立刻觉得惭愧。
佛命他将水倒掉,再问他:“这个盆叫什么盆?”儿 答:“这是洗足盆。”佛问他:“这个盆可以用来盛水洗米洗菜吗?”“没有人会用它洗米洗菜了。”佛说:“对。一个人如果心不清净,言而无信,则永远不会受人敬重。自甘作贱的人,只能被人踩在脚下成为低贱的用具,永远不能被人所重视。你如果不改错误的言行,就如同这盆。”
佛陀说后又用脚将该盆踢到远处,问罗睺罗:“我现在踢掉这个盆,你觉得可惜不可惜?”“不大可惜,因为它只是一个粗盆。”佛陀说:“对。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如不学好,自居下流,令人失望,别人也就不会刻意去爱惜他。”
佛指着被踢翻而覆盖着的盆子对罗睺罗说:“现在覆盖的盆子能装下水吗?”“不行。”佛陀说:“你现在正如这个盆,心口均不清净,屡说妄语,颠倒是非,指空为有,指有为空,一如此盆,不值人疼爱。”
罗睺罗受到佛陀一连串的教训后,异常羞愧,随即向佛陀表示衷心的忏悔,今后决心痛改前非。后来佛陀赞叹罗睺罗乃“密行无碍第一”

《马来西亚嘎档巴佛教总会筹募建寺基金千人宴》

日期:29-11-2011 (星期二)傍晚7 点正
地点:金龙船鱼翅海鲜酒家(甘榜班登路)

欢迎大家一起来参与建寺筹募活动,累积资粮, 消除障碍、万事顺利,疾病消除、健康长寿。

餐席票卷和开幕票卷请向秘书梅小珠索取 tel:016-2279125

吉祥如意!

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无有出期,为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证得无上菩提。学佛的人,若未发起大菩提心,所修一切功德,或堕生死,或堕小乘,都不能作成佛的正因;这个人也不能算是大乘人。若发起了大菩提心,虽然没有其他功德,也可称为菩萨;所作任何善事,都能成为成佛的资粮。所以在上士道中,修菩提心最重要。修菩提心的次第,本论说有两种:一是金州洲大师传的七重因果的教授,一个静天论师的自他相换的教授。这两派教授,都是以出离心为基础,进一步思维一切有情,都被我执烦恼所缚,善恶有漏业所漂,长期沉溺生死大海,能牺牲自己的一切安乐,而急于利他,求大菩提,就是发起了大菩提心,由此进修六度四摄,显教经三阿僧衹劫,圆满福智资粮,才能证得三身四智无量功德庄严的大菩提果。

清净心

依尊第十八世种莬仁波切

清净心也称为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正见]。一切法唯依仗因缘而生起安立,本来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性(就是涅槃,也是依断障来安立的)。具心(众生)由无始以来的妄执习气,于无实性,就是[增益执],也叫做[有见],-常见]等。一切法虽无实性,但依一定的因缘,决定当生,当立,并非全无。譬如镜中人影,本无实体,但由明镜,空间,光线,人体等因缘会合,自然便有人影现起,且能发生应有的作用。若说[诸法既无实性,就该完全什么都没有,所见所闻,都是错乱],这就是[损减执],也叫做[无见],[断见]等。反之,则为[增益执]。这[断],[常]二见,都不合于真理,偏于一边,所以又叫做[边见]。[中道正见],既不执诸法实有自性,也不执无(否认它的存在),对所生所立的诸法,如实了知[诸法仗因缘而有,就有(不乱的)因果]而不堕[断边]。由此正见,不堕二边,故名[中道]。无始以来的无明实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本,也是生死的根本,要有此清净见才能断除。若未得此见,就算有出离心,菩提心,任凭如何修学,终不能断任何烦恼。所以清净见是大小乘一切道的命根,最为重要。

薈供上師(藏曆每月初十和二十五)

薈供上師 ,藏曆每月初十 、二十五日。殊勝薈供上師,上師是佛菩薩、本尊、護法的示現,供養上師如同供養佛菩薩,可令壽命增長,障礙消除,身心得安康,消災祈福。參與殊勝的薈供,祈求具德阿帝夏大尊者圓滿教法攝受,能成辦一生成佛。
燃燈供佛行修薈供上師、祈願佛法興盛,具德阿帝夏大尊者之正法廣大弘傳,弘法善知識長久住世間、轉正法輪,消除無明,速証佛果。
欲迅速累積福德資糧,此殊盛日,當天所行一切善業皆會變成千萬倍功德,淨除違緣罪障,智慧增長、學習佛法無障礙。
薈供功德:
參與薈供,修誦《深道上師(無上)供養儀軌令諸供境歡悦論》之功德殊勝:
1. 參與薈供可以累積福慧資糧,壽命增長,消除事業或人緣等障礙,能迴遮惡法或符咒與非人或邪魔等之傷害。
2. 薈供是密乘行者懺悔的一種殊勝方便,三昧耶戒有破損弟子,若要真心懺悔,並發願永不再造,再重受灌頂得戒。
3. 大成就者曾云:「若此生能得參與一次殊勝薈供,來世必將衣食無虞。」
4. 恭敬地誠心地修誦,功德增長千億倍,可淨除累劫累世罪障。
5 諸佛菩薩、上師、本尊、護法,勇父与勇母歡悦,祈求佛菩薩上師、本尊、護法大加持力能快速圆满二資糧。

什么是报身呢?

"报身"是受报之身,是具有生命的.你的身,我的身....都称为报身. "报身佛"有报身佛的性相,要具备五定,七支.报身佛又包括有生命的报身佛和没有生命的报身佛.
  1.有生命的报身佛,在报身佛的国土,比如,密严果国土,狮子吼国土,空行净土.
  2.没有生命的报身佛是指佛的语言.佛的语言又称为经.
亲见报身佛也是有条件的,必须要是见道位以上的菩萨才可以见到报身佛.

具德吉祥天母

具德天母(吉祥天母)为具德天女佛之化身,乃佛教护法,是母性护法之王。天母掌管三界六道,乃[欲界主宰母]。举凡祈求消灾,健康,财富,感情,婚姻,官禄,权位威势,除障,此咒能助消除违缘障碍,速集吉善顺缘。
咒曰-救喇母,救喇母,救救喇母,吞救卡拉,拉欠母,喇母,阿嘉搭嘉,吞救,入路入路,hong救hong。

出离心

出离心就是厌离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脱的心]。学佛的人,若没有真正的出离心,所作的一切功德,只能成为感人天善趣的因,不能成为解脱生死的正因。若以出离心发起(动机),或为出离心所摄持(掌握),所以不论大小何种功德,就是布施畜生一握粗糠,或经一日一夜受持一戒,都成为解脱生死的资粮。修学的次第,须先思维业果不虚,生死众苦,和三有流转道理。若能看整个三界如同火宅,深可怖畏,毫无眷恋,决意出席,一心趣求涅槃妙乐,便是发起出离心。由此进修戒定慧三学,才能证得解脱涅槃。没有出离心,就不能发起菩提心,所以出离心是菩提道次第的第一个要点。

正确了解四圣谛--苦集灭道

(释迦牟尼佛骨舍利)

胜者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的时候,于色、空、行无常与无我等诸法讲解,同时也讲解五蕴、十八界、四圣谛、十二缘起等法。其中四圣谛的普烦恼方(苦谛、集谛)和相净方(道谛、灭谛)之修持,主要是以入、反入(不入)、因与果四个来讲解。而道谛是灭谛的因,前者是无常法,灭谛则是常法,若要获得灭谛一定要有道谛的修持。无论是大小乘都必须于见道以上果位者,即出世间之圣者,才有存在圣尊自续之相净谛,也就是道谛和灭谛又称为法宝。

如果以宗派的立场来说,因为自续中观说,自续就是自心一样的道理,只要是受蕴能遍布的,全部叫做自续遍布,因此“续”跟“心”是相同的存在。所以“人”跟人的心是没有差别的,心就是补达钆拉(有生命者),补达钆拉就是心。因此以自续中观而言,「佛、法、僧」三宝是可以合的,比如释迦牟尼佛的心,也是释迦牟尼佛也是道(慧),因为释迦牟尼佛是遍知所以一定是道。所以释迦牟尼佛是佛宝,也是法宝(因为是道故),也是僧宝(因有生命故)。因此在自续中观里,法宝跟僧宝不一定是相违的,因为他承认法宝里的道谛,可以是有生命的(如释迦牟尼佛),也可以是无生命的(如释迦牟尼佛的菩提心),所以法宝跟僧宝是成三边法,而不是相违法。但是在应成中观则不然,因为应成说只要是心的话,就不可以是补达钆拉(生者),是补达钆拉的话就不可以是心,而且这在经部与俱舍的宗派里,都一样如是承认。只有自续中观跟唯识,说人的心跟“人”是一样的,因此“心”是补达钆拉,但是心以外的补达钆拉​​,他也承认而不是不承认。所以以应成中观来说,释迦牟尼佛(补达钆拉),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心,也不是法宝(非补达钆拉),因为一个是有生命的,一个是非生命的。因此在应成中观里,释迦牟尼佛是道谛的佛,是有生命的是有为法;而释迦牟尼佛的菩提心则是道谛,是没有生命的但也是有为法。所以以应成中观来说,法宝跟僧宝一定是相违法,因为他承认法宝里的道谛和灭谛,都是非补达钆拉的法,而僧宝一定都是有生命的法。

如果以自续中观而言,只要是出世间的,无论是补达钆拉或非补达钆拉的法,都可以是道谛也是法宝,因为他承认佛法僧三宝是可以合的。但是以应成中观来说,法宝一定是非补达钆拉,所以出世间的道谛与灭谛就是法宝。那法宝的“相性”是常法,而「不可思议等八功德,某一具足之圣尊续相净谛。」就是法宝的相性。因此只要是大小乘见道以上果位者的道,如悟无我、悟空性的智慧,如出离心或是菩提心,全部都是道谛也是法宝;那出世间的圣者或佛所悟之无我空性,都是属于灭谛也是法宝。

然后道谛和灭谛是相违的法,因为前者是无常法,如释迦牟尼佛的慧体法身;而灭谛则是常法,如释迦牟尼佛的离垢自性法身,是灭谛也是常法。道谛与集谛、苦谛也都是相违的法,但是道谛与“苦”不相违,因为声闻修道者之自续,不知普之根(意识之名)之苦受蕴,虽然是苦但也是道谛。然后苦谛也不一定是苦,如色界、无色界具心之快乐都是属于苦谛,但是没有苦而只受用安乐,以及声闻加行道能生色界的有漏之善根,也是属于苦谛但不是苦。因此只有轮回于三恶趣具苦的具心(众生),是苦也是苦谛,而未出世间的补达钆拉​​,也未转生于恶趣的有生命者,虽然全部都是属于苦谛,但是有不苦的也有苦的,所以苦一定是苦谛,但苦谛不一定是苦。

那苦谛的话也不一定是遍轮回,比如「有漏罗汉」、「有漏涅槃」之自续身色蕴,也是苦谛但已不再轮回,若是以“有漏”来讲解的话。因为苦谛可分为:1.不清净之苍与生(如欲界),2. 苍与生(如色界、无色界)这两种。而苦谛又有:苦苦(事相)、变苦(如贪五欲之乐受而带来果报)、遍行苦(如三界六道凡夫之五蕴苦)三种。然后对于苦谛之因,也就是集谛(入轮回主要的因),就“果苦谛”和“因集谛”无法真实认识或了知的话,那么对于轮回的根,就不知道要如何去断除。所以佛在宣扬四圣谛法时,就如是宣说:「“苦”乃逼迫性,汝应知;“集”谓招感性,汝应断;“灭”是可证性,汝应证;“道”是可修性,汝应修。」。

因此若要断除轮回的根,唯独以“道”的修持才能够灭掉因集谛,所以必须要对集谛,有所认识和了解。集谛可分为「业集谛」和「烦恼集谛」两种,业集谛又有轮回所略摄之:1.福德之业(转生于人和欲界天之业),2.非福德之业(转生三恶趣之业),3.不摇动之业(生于色界、无色界之业)。而烦恼集谛则有贪心所、瞋心所、慢心所、痴心所、疑心所、不正见心所等六根本烦恼。此又可以开为十种根本烦恼,即五种「见惑」又称为五利使,与五种「思惑」又称五钝使。以及忿心所、恨心所、嫉心所、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散乱等等近二十烦恼,都是属于烦恼集谛。

普集中云:「以“道”来苦悉能知道,集谛能断除,灭谛能现证。」道也不一定是道谛,因为见道果位以上到佛国土的道,全部是慧也是道谛,而「相清净方道之修持定解四所具之甚类别。」则是道谛的相性。所以和道谛的眷属相同的五道,并不一定是真的道谛,比如资粮道、加行道只是虚名为道谛,而见道、修道、无学道才是真实的道谛。所以道和道谛是成三边法,就道谛一定是道,但是道不一定是道谛,如出离心、大悲心、三十七菩提支、嘎档十法、悟空性智慧、菩提心等全部都是属于道,但不一定是道谛。

文:依尊 种菟仁波切

2011年10月30日星期日

你损失了什么?

多年前有個中國的學者。一天,他在某大會場向人們講佛祖絕對不可​能存在。 ...當聽眾感覺他言之有理時,他便高聲向佛祖挑戰說:“佛祖假如你果​真有靈, 請你下來,在這廣大的群眾面前把我殺死,我們便相信你是存在的了​! ”他故意靜靜地等候了幾分鐘,當然佛祖沒有下來殺死他。

他便左顧右盼地向聽眾說:“你們都看見了,佛祖根本不存在!”

怎知有一位婦人,頭上裹著一條盤巾,站起來對他說: “先生,你的理論很高明,你是個飽學之士。我只是一個農村婦人, 不能向你反駁,只想請你回答我心中的一個問題: 我信奉佛多年以來,心中有了佛的救恩,十分快樂; 我心中充滿佛給我的安慰;因為信奉佛,人生有了最大的快樂。 請問:假如我死時發現佛根本不存在,我這一輩子信奉佛,損失了什​麼?”

學者想了好一會兒,全場寂靜無聲,聽眾也很同意農村婦人的推理, 連學者也驚嘆好單純的邏輯,他低聲回答:“女士,我想你一點兒損​失也沒有。”

農村婦人又向學者說道:“謝謝你這樣好的回答。 我心中還有一個問題:當你死的時候,假如你發現果真有佛,
是千真萬確,也有天堂和地獄的存在,我想請問,你損失了什麼?”

​學者想了許久,竟無言以對.

圣救度母圣迹撮要—诺那呼图克图

于无量劫前、有世界名聚光。是时彼世界中、有佛出世、有佛出世、号鼓音如来。其国王有一女名般若月。生有慧根、敬礼三宝。当时人寿极长、般若月恭敬佛弟子、一切所需、至心供养。至一百万零八千年、复以六百里珍宝璎珞、供养上座。诸比丘同声赞言、尔今生必获果证、获若至诚发愿者、必如愿成就。般若月云。吾此时意识中无男无女、无我人、无男女名。凡世间业相皆由妄执此心而有。故男身修菩提者甚多、而以女身修菩提者绝少。吾愿自今世界以至世界尽虚空界尽、我以女身度众生。般若月发是愿已、即坐而观眼耳鼻舌身意诸根、顿得心开、证入无生法忍、度一切、有情之佛母。乘到后、每晨发菩提心、度百万众生。若不尔者不朝食。午夜亦然。故成为度母。名称普闻于十方世界。佛记云、此大度母未成佛时决定不退。

复于不空成就佛前、发愿云、十方世界一切罪苦众生、皆悉护持。即降伏一切魔已、平等入定而坐。从此九十五大劫中、每日有情万万数、而悉予清净安乐、故名度母。又称为能母、速母、勇将母、以其能无畏故也。

过去九劫、时极乐世界有无上光照比丘、十方诸佛大悲为之灌顶。此比丘受灌已、即成大悲观世音、又蒙五方佛智慧光明作大灌顶。前光后光、往返不断、成就大悲观音心。乃由大悲心中、出生度母。一切诸佛智愿、圆满具足。一切众生之苦、悉愿度脱。

过去七劫时、有世界名曰不动。度母于不动世界中开示法要。当其生时、十方诸佛齊来灌顶。叹为出生一切诸佛之母。过去大劫时、一切诸佛菩萨、天龙八部、无量无边、云集观世音菩萨道场、说此度母陀罗尼根本法、开示百万万法门。皆悉显着世界、度三世六道有情、一切众生妙法。过去世与现在世、有六十万法宝流出。未来世、尚有十二万二千法宝流出。即此现在斗诤炽盛时、出四千颂。如是无量诸经法、流布于天宫、无量无边。

释迦牟尼佛成道时、坐大菩提树下入定、放眉间光。群魔见光皆出、欲娆乱佛。度母见之、作八种大笑、群魔皆仆地。复住于空定现不动明王、将一切魔登时碎为微尘。释迦牟尼佛始成正觉。龙树菩萨修行时、亦遇度母指示而得成就。

印度有人极贫、见石上有度母像、乃戏跪而求之。忽像指往塔处。掘之得一瓶、满珍珠、遂大富。彼人尚应受七世贫穷、自此七世之穷皆消、生生世世为富翁。

印度当阿玉王时有一长者极富、王恶之欲加害其命、敕捕长者。长者惧、乃呼度母、足方踏门限、限即成金、乃以献王。又入牢、空中落珍珠如雨、以献于王。估木皆化为花果之树。王乃释之、用为大臣。

印度有沙弥、行于途中、见到上供有天神、彼乃蹴之而过。神怒以雷殛之。沙弥惧、呼度母、急奔归、请五百人诵度母咒、雷竟无所损。复次、有人乘夜以火烧其仇家之屋。惟一弱女。火逼近、女大呼度母、忽见有黄色度母立火上、雨下如注、火即灭。复次、有五千人、共乘大船、入海采宝。至大紫檀处、龙王不悦。归时忽遇大风、将船吹过各色之海数重。船人皆骇、有呼日月上帝者、皆无效。绳复断、危险万状。性命呼吸之时、忽中一人诵度母咒。风忽倒转吹船。一夕、竟将船人连宝吹送还家。复次一主僧病眉落、复有五僧同患此疾、肉落眉脱无治法。人亦不敢近、防传染也。也均乞食道中、见大石上刻有度母咒、及度母像。皆泣跪求之。石像手中、忽出水如药状。取洗之、病愈。且相好庄严、犹如天人云。复次、有僧人百人度将、被水冲入江心。乃念度母、忽见岸上庙中所供奉之度母像奔出救之。后名此度母像、为风水度母。

印度有大菩提塔、塔上有度母像。有僧戏谓像曰、若面向塔内、被象塔外、不更善耶。言已、忽闻像曰、汝既嫌之、吾返身何如。其像乃返身、以面向内。当其返身时、其塔门及砖、皆随像身而返转。至今呼为返身度母云。

印度东北、有比丘汲水处。其处有时刻度母像。但彼处皆修小乘之比丘、见诸大乘经则取焚之。复身恶密宗如仇、毁密宗像。王怒欲罚之。乃捕比丘。比丘忽闻度母曰。汝无事不求我耶。乃示伏于水沟中可免。比丘见阶下水沟仅如碗大、思如何能伏耶。难之。度母促曰、速伏、捕者进门矣。比丘大惊、乃屈身而入、殊不碍也。王索之不得、乃免。


在龙树以前、修度母法成就者已达五千余人。当龙树时、修此法证果者、亦五千余人。修此法者一切罪业消灭、一切魔障消灭。能救一切灾难。而且长寿富饶。成就急速。其功德利益、无量无边、说不能尽。兹略识度母圣迹、不过大海中之一滴而已。

度母


曾经开口说话的绿度母像,被称为度母像最殊胜之一
                                     曾经呼唤阿底峡大尊者的那尊度母像
曾经呼唤阿底峡大尊者的那尊度母像
曾经阿底峡大尊者随身携带的度母象
                                                曾经会开口说话的白度母像




聂塘卓玛拉康



聂唐寺,虽然很小,但是对于西藏的佛教传播却很重要。

从贡嘎机场乘车进入拉萨,在离拉萨大约20千米左右的地方,公路北面有一座朴素整洁的寺庙,这就是聂唐卓玛拉康度母神庙,也称聂唐寺。

为纪念孟加拉高僧阿底峡所建。公元11世纪西藏刚刚经历灭佛活动和动荡,佛教的传播受到很大影响。公元1046年,藏传佛教后宏期著名祖师阿底峡,由弟子仲敦巴等迎请到聂唐,在这里收徒传法整整九年,1054年圆寂于此处。门徒专门修了聂唐寺,供奉阿底峡大师尊奉的能言度母神像,附近的佛塔安葬着阿底峡大师的部分骨殖。曾长居此地,直至1054年圆寂。弟子们为表纪念,于此建寺,俗称聂塘寺。因主供阿底峡生前随身供奉的本尊度母铜像(即卓玛佛像),遂名卓玛拉康,又名聂塘度母殿,现存的度母殿为20世纪30年代由热振活佛主持重建的,最初的形制已无法了解。
 将身体和佛法留在雪域的古印度大师阿底峡尊者
 阿底峡从印度带到西藏、随身的个人度母像,曾经显灵和他说话
                                                                 仲敦巴
阿底峡大尊者
 路的尽头是一间小殿阿底峡大师圆寂的地点
 这寺院只经历自然老化,千年来没受过什么浩劫。里面的佛像,大多数为阿底峡亲自看着做的,甚至自己参与,譬如最顶那尊长寿佛,是有人捏一把泥团交阿底峡,阿底峡念一句长寿佛咒吹气,再交工匠把这把泥糊上,然后下面的人又捏一把泥团交阿底峡,阿底峡又念一句长寿佛咒吹气,再交工匠把这把泥糊上。。。这样地流水线一把一把地吹气加持每把泥团而塑造成的,还有那尊阿底峡像,是他年代做的,他自己看过

 殿堂後方的无量寿佛是泥塑的。在当年造像的时候,阿底峡大师亲自为造像用的、一把一把的泥巴加持,诵念了许多遍无量寿佛咒
 阿底峡尊者从印度带去西藏的天外飞来的柔德音佛像

回廊里古老的皮质转经筒
                      寺庙内为了不丢失,没有办法才用锁锁起来,平时在外面很难看到度母像的。寺内相寺庙曾经的辉煌和不一般的历史渊源。

                                                     殿前四大天王的圣像
十字金刚杵

般若波罗密多心咒--智慧彼岸经之精华

请问「般若波罗密多心咒」,为什么是整部智慧彼岸经的精华?


答:智慧彼岸经(大般若经),广的共有十万颂,中的有二万三千颂,略的则有八千颂,那极略的就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共有二百六十一个字。所谓“偈颂”就是有七个字、九个字、十一个字来配,就等于四四方方,四句一个偈文,而总共有十万个偈颂,所以广的就称为十万颂。

极略的就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虽只有短短的两百多个字,却是整部智慧彼岸经的精华,而“般若波罗密多咒”更是全部精华中的精华。因此心经中有云:「三时诸佛,亦皆依此般若波罗密多故,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是故谛知般若波罗密多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所以般若波罗密多咒:「钆帝钆帝巴喇钆帝巴喇桑钆帝菩提萨瓦哈」,即是涵盖遍摄整个大乘佛法之精要。也就是从凡夫生菩提心,入大乘资粮道开始,然后再经由加行道(暖、顶、忍、胜法)之修持,而现证空性,圆满布施彼岸,证得大乘见道位登初地菩萨。然后再更上一层至修道位,直至成就无上正等菩提,证得大乘无学道,也就是圆满三身五慧的成佛果位。


所以其中第一个「钆帝」,就是已生菩提心,而入大乘资粮道,也就是“走吧”的意思,(“走”是指修证次第或果位之意)。第二个「钆帝」即是大乘加行道,悟空性正见以比量、以分识来悟,也是“再走吧”的意思。那「巴喇钆帝」就是证得大乘见道位,布施彼岸圆满,获得真正的彼岸法而出世间,成就胜义菩提心,悟空性以现量、无分识而悟,也是“快走吧”的意思。


那「巴喇桑钆帝」就是大乘五道的修道位,从第二地菩萨到第九地,即十彼岸法“全部走吧”的意思。最后「菩提萨瓦哈」即是大乘无学道证得法、报、化三身,成就无上正等菩提清净圆满的佛果位,也就是“全部全部走完吧”。

文:依尊 种菟仁波切

具德金刚令怖畏独勇尊佛(大威德金刚)

具德金刚令怖佛,为黄教最主要之本尊.
黄教虽有以其他本尊,各各而得成就,但极多数之成就者,以此具德金刚令怖佛,而速获一切成就.此本尊能讯速除内,外四魔(天明魔,蕴魔,天子魔,死魔)之障碍,内大慈大悲外现忿怒,是所有本尊中最极忿怒王,调伏一切恶毒众生,故是浊世最应机之法.

嘎档四天咒


                        释迦牟尼佛:om muni muni maha muni shakyamuniye sawaha


                        四臂眼目观:om mani pad me hum


                        至尊绿度母:om tare tuttare ture sawaha


                        不摇怒士王:om canda maha roshana hum phat

人際關係不好嗎!?
心情煩亂易躁怒嗎!?
事業不順或一直找不到好工作嗎!?
諸事不順,百般被阻礙嗎!?

現在就告訴您一個好消息
在此呈獻給您由 依怙 第廿五世 大乘法王.嘎檔赤慶仁波切 所提點的
嘎檔四天咒 再搭配認可的四咒唐卡來觀想, 效果更是殊勝
本所提供, 還有 仁波切 慈悲的小叮嚀, 在遇到什麼狀況, 就特別持何等咒
如每日將四咒, 皆能持誦最少108回, 這將 更好更為殊勝

具德天母/吉祥天母的故事

具德天母/吉祥天母藏语为玛哈嘎哩。一次,當釋迦牟尼佛於菩提迦耶正進入甚深禪定,幾近開悟之時,所有之邪魔均感不悅,並想以他們的魔力來擾亂,最後,釋迦牟尼佛終於降服群魔,也就在那當時,佛陀亦降服了瑪哈嘎哩,從那時起,瑪哈嘎哩便立下誓願,護守佛陀之法教,同時,他並成為女性護法中最殊勝之護法尊,而其於究竟本質上與般若佛母無二無別,而為利益一切有情,故由法界示現忿怒外相。於一般世俗諦而言,瑪哈嘎哩乃為一切大黑天護法之佛母,有時她亦被稱為「欲界之主」,在喜金剛密續中記載:「巴殿拉摩為喜金剛壇城中最重要護法尊之一」。故她對於行善業、護持、傳揚佛法,並深信因果之眾生,她日夜不斷地賜予加持與保護,使他們免於疾病等痛苦;而對於作惡業之人,她即為一名制裁者,依照他們之業報來懲罰他們,而必須面對無盡之痛苦(包括突然之死亡)。
吉祥天母不僅為護法尊,同時亦為滿願尊,能圓滿眾生俗勝二善願。其亦為「摧魔者」,能摧毀一切邪魔鬼魅。西藏的大小寺院和布達拉宮都有她的壁畫、塑像和唐卡供奉。
吉祥天母膚色藍,一面二臂或四臂,以遊戲坐姿側身跨坐黃騾之背,凌空飛行於峰巒血海上,其四周是風火交加。口咬屍身,裸前胸,乳大下垂。右手上揚持金剛杵權棒或劍,左手托盈血之顱器嘎巴拉。四臂者另持三叉戟及普巴橛。
頭戴五骨冠,赤髮上沖,彎月與孔雀翎為飾,頸上人頭項鍊,五龍為飾,上穿天衣,下著虎皮裙,腰繫紅短棒。
其座騎,以綠蛇為曫,上繫黑白雙色骰子,與毒布囊,人皮為鞍,倒垂首級猶有生氣。與主人同樣具有三眼,唯生於臀部。

藏中傳聞,每年元旦她騎陽光周遊世界,並把此日陽光裝在肚裏,故肚臍有日飾。骰子乃財神所贈,為占卦用具(註:西藏喇嘛以此吉祥天母為人占卜吉凶,甚為靈驗。)。
傳說其夫為錫蘭島上之魔王,天母曾立誓令其夫改邪歸正,皈依佛法。魔王拒絕天母之請求,她即狠心殺掉親子,騎驢逃離。魔王憤怒地由後追殺不及,以毒箭拋射中騾臀。天母祈願:讓騾兒的傷口變成眼睛,監看二十四方。騾背鞍即是王子的人皮。
天母為護持佛法而使魔王絕後,再千里迢迢,從錫蘭島飄洋過海,越鄉過崇山峻嶺到達西藏,成為藏密中最重要的女性護法。
當九世紀西藏佛法絕滅危急之際傳說就是吉祥天母授意拉薩地方的伯季多傑刺殺無道昏君 - 朗達瑪王,中興了佛教,而成為西藏之守護神,威力顯赫。
天母並兼有戰神屬性,周圍環繞龐大眷屬,騾下方前後則有海怪頭的摩竭女神及獅頭的獅面女神。

佛珠为什么要108颗?

佛珠,也叫念珠,是佛教徒念佛时用以记数和束心的工具;同时也是佛教弟子修行时必备的一种信物。今天,很多喜欢时尚或显示个性的人也戴上一串佛珠,但他们却未必知道长短不同的佛珠所包涵的意义。

根据藏经的记载,最上品的佛珠是1080粒,这种佛珠因为太长,只供极少数大德高僧和潜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法会中作为装饰,此外极少人使用。上品的佛珠为108粒(密宗行者为110粒),中品为54粒,其余有42粒、21粒、14粒及净土宗的36粒、禅宗的18粒等。

佛珠的粒数各有其义:1080粒,是包括了十法界的各108个数;108粒,是表示单纯的108种烦恼,或108尊佛的功德,或108种无量三昧等等;54粒的,是表示修身的境界;42粒的,表示住、行、向、地等菩萨乘之阶位;27粒的,表示声闻之27圣贤;21粒的,是佛教中代表本有的十地与修身之十地及佛果;14粒的,表示仁王经所说十四忍(三贤、十圣加正觉)。其余36、18等粒数的佛珠,有的是为了携带方便,分108数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而已,有的则是外道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种神通变化,别无他义。念珠是佛教的一种用物,是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所以也称“佛珠”或“数珠”。

通常用香木车成小圆粒,贯穿成串,也有用玉石、玛瑙制作的。据说,世间有很多烦恼,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拨一珠,就可解除烦恼。因为念佛时,要排除一切杂念邪思,做到心地清净,所以念珠也称“清心珠”。佛教所谓“诚心念一句‘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现代人们作为玩玉或藏玉,甚至作为一种时尚,虽不是信佛,也可将玉佛珠作为普通玉器藏玩,这样不妨考虑选择和田白玉或和田青玉佛珠,其质地细腻,油润爽滑。翡翠料的佛珠虽然光泽漂亮,质地硬,可反复的把玩天久容易“生毛”,失去原有神韵,故不如和田玉料的佛珠的越玩越“活”之优势。佛珠的经常反复把玩,使你手、脑、心并用,修身养性,有益健康,其乐自得。


资料来源:互联网。(只供参考,对错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