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佛教徒正確的觀念,不一定吃素也不一定吃葷,看修學者依什麼樣的學處,所以在密法的「事部」是吃素的,而「無上猷釓」則是葷素不拘,但葷素都要如法加持,像蔥、蒜、肉等都要如理淨化。於樂空無別當中,淨化變成五肉五甘露,五肉則表五蘊轉變成五方佛,五甘露表五大轉變成五個佛母,就是依四全淨修持的學處,直 接轉化變成依與依壇城,佛與佛國土。
當時釋迦牟尼佛的僧團,在托缽時大眾供養甚麼就吃甚麼,葷素不拘,以悲愍當中持咒淨化,因此不但沒有罪業,也不會違戒,反而變成善根修行,也廣結善緣,故若以食其肉之因緣,於悲憫中來轉化為未來度化之緣,於此善巧方便自他悉皆獲得利益。所以有人說吃葷如同殺生破戒,這是不對的,因為殺、盜、淫、妄、酒五個根本戒 當中,殺生破戒也必須是殺人,而且也要有殺的動機,更要有加行、正行、結行才算真正破戒。若是殺畜生也必須要有前行、正行、結行,才算是違犯輕戒,所以犯戒跟破戒,是不一樣的存在。因為破戒必須要根本的重戒,像菩薩戒重罪的部份,也必須要俱備四種纏縛﹝不视罪過、不改欲行(數數而犯),喜餍(執為功德)、無慚愧﹞,不然 也不會破戒,而且以佛所說,開許、遮止、受持、違犯等差別,也是依各各所受之戒律與學處,而有所不同。
但 基於佛教之戒殺,且為了培養慈悲心,因此雖然殺畜牲等只是輕罪也不要有所違犯,即使只是小小的蟲蟻,也不能生殺害之心,因而佛教於鼓勵吃素。不但可讓鈍根之眾生長養慈悲心且更利於生菩提心,對現世色身之健康與環境之保護,也有莫大的幫助,因此對於順應此根機之眾生來說,吃素則無論是世及出世間,都將 有其極大之利益。但對於既已成死亡事實之眾生,佛為了悲憫度化與它们廣結善緣的因故,因此特別開許食用淨肉(不故殺、不為我而殺、不看殺、不聽殺、不疑殺)。只食用净肉是為了遮止眾生因殺生害命而墮入因果業報中,深受苦報之果。
所以佛教不一定吃葷也不一定吃素,無論大、小乘或顯或密都一樣。有些經典中鼓勵吃素,有些經典說可以食淨肉。鈍根的經典如楞嚴經、梵網經有說:食眾生肉即吃父母肉。意思是众生在過去世中都曾為父母,不是说今生都是父母。而且以因明中來說,眾生不是眾生的身體,因為未出世間之眾生會去輪迴,身體是不會去輪迴的,而眾生是補達釓拉(生命者),身體則不是補達釓拉,身體是色之堆塵所集,所以食眾生肉並不是吃父母肉,更不會是在吃眾生。但是受梵網經菩萨戒的人不可以食肉,因为是属于钝根的戒。而利根经如猷钆(瑜伽)师地论等利根菩萨戒食五净肉则不犯戒,但必须要加持清净。但是有特殊能力得人即使殺也沒有問題,因爲是超度。所以为什么二地菩萨以上杀人都没有罪。但這是對真正有能力的人來説,像一般對空性、道谛、灭谛都没有正确的了解和通达的人是不可以的这么做的。比如印度教砍羊的头就说是超度是完全错误的。连道谛、灭谛、空性都搞不清楚怎么可能超度?这么讲的话是佛经有错吗,既然都是佛所说的。当然佛是不会有邪见,这是对不同根基的众生而有不同的说法。所以提婆达多骂佛“前面讲一套,后面讲一套,对也是佛讲的,不对也是佛讲的”是因为提婆达多不通达佛的教法才有各种偏执。而佛是善巧广利众生所以宣扬不同的法。
一般錯誤的講解則說藏傳佛教,乃因西藏或印度的地理環境因素使然,而才不得不殺生食肉,殊不知佛教流傳到中國后,才變成提倡吃素,而在佛陀時代釋尊與諸大弟子,以及五百羅漢和所有的弟子,絕大多數都沒有吃素,即印度原始佛教都這樣。因而釋佛在鈍根的經典中,雖然說不允許吃肉;但卻對提婆達多對其弟子所規 定的“五法”中之一的「不能吃肉」說是邪法。这是因為提婆達多持吃素之執見,不能圓融釋佛所說教法之故,而並非吃素戒殺不對。在提倡食素之同時必須俱備佛之正知正見,才不致於落入一般外道所持之執見,而與佛所宣法義有所抵觸,或甚至相違背。
柔德音(文殊菩薩), 在曼殊師利請問經中就問釋尊說:為何釋尊有時說要斷肉?有時卻說可食肉?那釋尊就回答說:對欠缺悲憫心且很難生出菩提心之眾生,就要為他說斷肉;若對具悲憫心,且對生出菩提心並不困難的眾生,則不用斷肉。由此可知,釋佛乃因眾生之種性與根器不同,而說鈍根和利根不同之經,且鈍、利根各有不同所依之戒 律、學處與修持方法。不可因一己之偏頗固執,而猶如釋佛時代之提婆達多,因为對佛前後所說教法不能通達而產生誤解與惡見,罵佛、謗佛甚至害佛殺佛。現在一般對於吃葷或吃素有頗多錯誤講解,就如同當時之提婆達多持吃素之執見一般。
而且在如賢愚經裏,佛雖然說可以燃燒身體及手指來供佛;但於一切有部及利根的經典中,尤其是密法,燃點戒疤或是傷害身體等行為則又變成違越戒律、違 背學處等不如理之行為。佛教導眾生主要以智慧為主,依眾生之根器而應機說法。故於曼殊師利請問經中:「佛復告文殊師利,以眾生無慈悲力,懷殺害意,為此因緣故斷食肉。」由此可知釋尊說明了為何要眾生斷肉的道理。釋佛不只以眾生有無慈悲力,而要眾生斷或不斷肉,而是更以有無清淨心,來分別貪嗔癡有無染罪,此在諸多慧藏經文中都有所記載。所以佛所宣揚之法教,在於眾生之根機(有無慈悲力),或眾生之境界(有無清淨心)之差別,而應機說不同的法,而不在於固執或偏頗在某一事项上之修持方法。
所 以佛教的教法中,無論是對小乘共同的戒、大乘的菩薩戒或不共的密宗戒,都非常的圓融善巧,因此對於釋迦牟尼佛,所講解的戒的學處,全部要通達圓融,而不是只偏執於自己的學處。
真正佛教的素指的是三甜三白,也就是白糖、紅糖還有蜜糖這三甜,以及牛奶、乳酪、酥油三白,而不是現在吃素菜或是豆製類的食品這樣 的素,因此佛教吃素的意義,及所吃之素食,也跟一般道教吃素是不一樣的。但因國土文化之不同,也可因應而隨順融通,然而如對吃素之意義不瞭解,只是一味的附和或排斥,如提婆達多當時之執見,才被佛斥為邪法,而且也將會變成修持的障礙。
佛教徒若是依學處,需素食者則應鼓勵,幫助其培養慈悲心,依戒續的學處不可令之違越,若是葷食也應如法加持,於悲憫中依學處來唸誦、觀修而淨化,則方為 如法如理,於自他亦皆能獲得大義。因此不論葷素,都應如理依釋佛所宣法之根據,不偏頗亦不輕易逾越,如此於自他才能皆得利益。
文:依尊种菟仁波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